今日滚动
 
 您的位置:首页 > 环保知识 > 环保人物
 
马敬能
添加时间:8/7/2015
来源:  字体调整  

    马敬能(John Mackinnon),动物行为学博士,被誉为生物界巨星,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宣传教育子项目负责人。他是英国第一位工党首相詹姆士·拉姆齐·麦克唐纳的外孙;第一位与全球最负盛名的野生动物保护专家珍·古道尔到非洲考察黑猩猩、大猩猩等野生动物的生物学家;在过去100年里,人类新发现的哺乳动物总共只有10种,其中3种和马敬能有关。在越南和老挝的边境,他发现了剑角牛。

    著有17部书,制作过多部电视纪录片。他是中国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专家。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国际环保项目——198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大熊猫项目。担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的主席达14年。获得荷兰王子颁发的保护野生生物金诺亚方舟奖。

    他和云南的缘分可追溯到1987年,在西双版纳待过3年时间,研究热带雨林和亚洲象,今天游客所站的树屋,就是他为研究创新发明的……

    2011年9月2日,他来到昆明,和昆明大学生以及青年人交流:关注生物多样性——我们共同的使命。

    按照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原定计划,作为项目宣教子项目负责人的约翰·马敬能就在这个月离任,开始他新的履职生涯,但仍会在中国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非常高兴见到大家,屋子里挤着这么多人,说明大家非常愿意来。这次演讲整理得非常不好,而我的生活也跟这个样子一样的,乱乱的跟生物多样性般是多样的。”这就是马敬能的开场白,让会客厅里充满了笑声。

    听讲座的人意料之外的多,原本安排的三排凳子坐满了人,坐不下的干脆围坐在地上,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

    马敬能说,他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告诉大家“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边?通过这次演讲,也希望更多人做我在做的事情”。

    听他演讲,更像是在看一部纪录片

    与印象中绅士、严谨甚至刻板的英国人相比,64岁的马敬能更像一个“英版老顽童”,纯粹单纯而自然。

    “我年轻的时候非常幸运,跟随珍·古道尔到非洲野外考察大猩猩。”“对于一个来自英国的年轻男孩来说,那一切让人很兴奋;更重要的是,那段经历也让我选择好了终生的事业方向,那就是研究动物,和动物在一起,感受它们,描写它们。能做这些事,我已经很快乐了。”

    马敬能说,他有4个姐妹,她们都喜欢养宠物,但他不喜欢这类可爱的小动物,从小喜欢可怕的野生动物,像蜥蜴、老鹰、蛇之类的。“我非常喜欢自然历史,一心想去自然保护区工作,向往怀着孩子般的心情,去体验发现的喜悦。但现在,我也知道了其中的危险。”

    马敬能会说一些自己的“恶作剧”,比如把鸟的一些蛋涂上颜色,看看鸟类能不能识别出来。在他看来,人和动物都是对等,这个对等自然也包括智商。

    每次说到动物名字时,他就会夹杂着一些中文。他还模仿红猩猩的叫声,手舞足蹈地比划着动作。“你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这样雄性为吸引注意,需要做不同的手势,发出不同的声音来吸引。雌性有不同的反应,并不是所有时间都是在叫喊的,如果一直叫喊,会很累的。”对自己喜欢的话题,马敬能总是滔滔不绝。而每一个听他演讲的人,都更像是在看一部纪录片。

    与中国结缘,在西双版纳搭建树屋

    马敬能说,1969年之后,他就希望到中国,希望跟中国相关部门研究大熊猫,但未能如愿。1987年,他终于来到了西双版纳。

    演讲中展示的一张照片中,有一张是树上搭建有一个木房子,有人在上面观看下面的亚洲象。这个树屋的原创者就是马敬能。到西双版纳后,他在树上建造了第一个树屋。“一开始他们不相信我会成功,他们以为大象肯定会把它弄倒的,可这种做法是成功的。”马敬能说,“现在在西双版纳有很多树屋,供游人入谷观光大象,可这并不是我首先想要达到的目的。”

    马敬能说,云南的风景很美,他很喜欢这里。以前西双版纳还有人进山捕猎,火烧森林种地。“据我了解,现在没了,是好事。但让我担忧的是,原来种植玉米的地方,改成了种橡胶,整体生态环境单一,是很不好的。”

    在西双版纳的研究有3年的时间,马敬能夫人的博士毕业论文也是在这里完成,写的是两个少数民族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的不同观念。

    自称是鸟人,模仿得惟妙惟肖

    前些天,一直未有机会去高黎贡山的马敬能终于去到了他想去的地方。

    “在高黎贡山,他的脚程比我们还快,根本想不到是个老头。还跟我说,一进入到原始森林,他就能年轻10岁。”助理张子婕说,马敬能的理由是森林里有很多可以学到的东西,“微风扑面,鸟儿欢唱,蝴蝶漫飞,我的整个心灵和表情都会随之改变,我感觉更年轻、更快乐了,这才是我所钟爱的事”。他总是这样,一到野外就立马兴奋,随时见他不是跪着就是趴着,相机紧盯前方,耳鼻喉全身心感知森林。

    马敬能曾戏称自己是森林中的“鸟人”,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稀有鸟类的叫声,并讲述那些“语言”的含义,展现出大自然中的妙趣。这一点,张子婕也算是见识了马敬能对鸟的“痴迷”。“我们在高黎贡山上时,我根本没感知到,他就能告诉我,刚才飞过一群鸟,而且可以立马分辨出鸟的种类。”

    张子婕说,有时马敬能为了拍到一种很特别的鸟,就会一直守,早上7点到10点钟,下午3点钟继续守。没有效果后,就到一种可以吸引这种鸟的果树边等候。对鸟类不熟悉的人,可能不知,观鸟人几乎人手一册的参考书——《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就是马敬能倾注20多年心力编著的图书。曾一度脱销,供不应求,很多网友留言称赞这是一本非常棒的工具书。书中记载了1288种野生鸟,向读者图文并茂地介绍如何识别鸟类的简单方法,分别以中、英两种语言出版。

    多年来,马敬能面对媒体采访时,都会说,他经常保持着一个人去原始森林的习惯,“某种程度上,你会因此感到很害怕;但同时,你的感觉,包括耳朵、眼睛,所有的感觉器官都打开了,变得非常敏感了,你可以感受到更多东西,哪怕是小鸟很轻微的鸣叫。如果有其他人在,那么,大家谈话、抽烟,甚至各自的脚步声,都会影响到你的细微观察。所以,必须一个人,才能更亲近自然。”

    对 话

    在中国,最好的宣传教育是从孩子抓起

    《人物周刊》:你在中国20多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大压力是什么?

    马敬能:我在中国看了很多地方,觉得中国现在有3个需要应对的问题,人安全问题,环境荒漠化问题、气候变化问题,每一个生态功能,都需要我们去关注。

    另外,我们的畜牧业要控制,当草皮越来越少的时候,土地就会吸热,就会变得更干,整个生态系统都会被牵连。所有生物生态系统都跟我们息息相关,最终都会影响到你。

    《人物周刊》:对于生物多样性,我们在宣传上要怎么做,比较能达到效果?

    马敬能:应该让更多的公众来了解这种情况,并且参与进来。而最好的就是从孩子抓起,孩子是家庭中很重要的人物,你去教育孩子要爱护自然,要随手关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使他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他的良好行为习惯能影响到整个家庭,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一个细胞都能做得好,就能影响到整个社会。

    《人物周刊》:面对即将离任,你还有什么最想做的吗?

    马敬能:我还想做两件事情,其中之一是把生物多样性课程进入教育体系还没有被广泛接受;其二就是培训未来的管理人才。我们在保护区之外重新设定的18个保护区,还有农业保护多样性,是为了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保护大熊猫,而是更大的一个生态系统。

    中国有几百上千、几万种植物,一些经济效益高,一些效益慢,如果轮流种植的话,也可有比较好的效果。人们或许没有意识到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的摄取资源,生态功能,休闲价值与遗产价值,研究与遗传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每年预计高达16~64万亿美元,中国占到10%。生物多样性的投资回报可高达300倍,没有任何一桩生意可以有这么高的投资回报率。

    下一步我会去到哪儿做什么,还未确定。我能说的是,肯定会一直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这项工作已经融入到了我的血液里了。

如果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欧陆科仪(远东)有限公司 2018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8 EURO TECH (FAR EAST)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