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滚动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咨询 > 环保生活
 
从白洋淀水荒得出的历史教训
 
  发布日期:4/25/2007 来源:《中国保险报》
字体调整  
 
 


  11月24日,山东省在聊城黄河段开闸放出“救命水”,给“华北明珠”白洋淀补水2亿立方米,白洋淀有望在10天后“喝”上黄河水,而6.5米以下干淀水位将在未来的90天有效补水期后回升到7.3米-7.5米。但是,这样的水位还是不够的,因为白洋淀水位要达到8.4米才能满足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
  以前去过白洋淀的人会实际地体验到白洋淀的水美鱼肥,没有去过白洋淀的人大多会从孙犁的《白洋淀记事》领略白洋淀的美丽风景和风土人情。白洋淀不仅仅是养育一方人的宝湖美地,而且是构成华北旖旎风光的重要美景,更是构成中国生态环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链条,至少在今天它还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湿地,也是中国北方地区生态中调节水流和环境的最大的“肾脏”。
  然而,白洋淀的水荒年年呈现,一年甚过一年。从1997年至今,河北省14次从大清河系内、海河流域内调水补淀,直到今天从黄河引水救命。这是否意味着白洋淀的干涸和消失已成为一种宿命和必然?如果是这样,那就不仅仅要从现代工业化对环境的污染和不顾一切地追求GDP方面查找原因,还要从历史的深处汲取经验,以获得有益的教训。
  现在的白洋淀与历史上的白洋淀相比,如果不是虾蟹对巨鲸,也是小巫见大巫。它的缩小在数百年前甚至1000年前就开始了。而白洋淀不断缩小的原因如同人类与大自然博弈的根本原因一样,是人进水退、人进草退、人进林退和人进兽退。比如,在清代的雍正四年至五年在白洋淀围淀造田,共营田70717亩。而从顺治六年至光绪七年的237年间,淀区面积就缩小了7/10,湖区面积由1000多平方千米缩小到目前的366平方千米。
  在更早的金以后的历代,由于在北京地区建都,因而大肆砍伐山区林木。植被的减少使得森林蓄水减少,山区水土严重流失,导致直接和间接向白洋淀的供水减少,因而白洋淀的一些淀泊渐渐消失,于是白洋淀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一点一点地湮灭。
  在上世纪50年代它还有561.6平方千米,有唐河、瀑河、曹河、潴龙河等9条河流的灌注,故有“九河下梢”之称。但也正是在五六十年代,在人与自然的抗争中,人们的决策和行为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为白洋淀的缩小和消失负责任。50年代闹洪灾,决策的结果是在白洋淀上游修建水库,如王快、西大洋等四大水库和90座中小型水库。结果当然达到了蓄水防洪,满足北京、天津等中心城市越来越大的供水需求,而且也向周边乡村和中小城镇提供灌溉、生活用水。然而,正是这种与自然博弈的结果加快了上游水环境的恶化,并人为截断了8条入淀河流的汇入,使得流入白洋淀的水量大大降低,更降低了白洋淀的自我修复和净化功能。
  另外,地下水超采也加速了白洋淀的萎缩。再加上在白洋淀上游的保定地区修建了数百家企业,它们对白洋淀又造成了严重污染。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保定市的化纤厂、造纸厂、蓄电池厂和石油化工厂等企业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城市污水总量增加至每日25万吨。每日9万吨高浓度污水排入唐河污水库,16吨工业废水、冷却水和生活污水经府河进入白洋淀。于是,白洋淀湖水水质从三类退化到四类和五类,生物栖息地特别是淀区周围退化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现在已经减少为47种水生植物、24种鱼类、190种鸟类和14种野生哺乳动物。
  白洋淀能不能治理和恢复不仅仅在于上游和周边地区的现代工业污染要彻底治理,而且在于要让白洋淀有一个灌注和循环的活水水源。有关部门拯救白洋淀的计划初步设计是花费80亿人民币,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流经白洋淀的9条河流已基本没有径流,这个拯救计划是否能实现还很难说。
  不管未来能否拯救得了白洋淀,我们得到的教训都是沉痛的。至少我们应当明白,在满足人类的需求的同时,同样要考虑满足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本身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代的需求。否则,还会有白洋淀这样的地球之“肾”慢慢消失,给下一代留下灾难在所难免。
如果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记录
欧陆科仪(远东)有限公司 2018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8 EURO TECH (FAR EAST)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