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滚动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咨询 > 环保生活
 
警惕日常气象“隐形杀手”:细颗粒物
 
  发布日期:4/1/2009 来源:
字体调整  
 
 



  政府公布的空气监测质量分明是优良,推窗望见的却是阴霾的天空;天气预报的可吸入颗粒物数值极低,吸进的空气还是让人有想咳嗽的感觉……对于居住在长三角地区许多大城市的居民而言,这种看似难以理解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是环保、气象部门的工作失误吗?记者从长三角地区气象监测部门和有关专家处了解到,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实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日常气象监测缺失了对细颗粒物的监测标准。

  上海市气象局在刚刚过去的世界气象日公布的信息显示,长三角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逐年增加,细颗粒物污染地区的面积也逐年扩大。记者从江苏、浙江等地气象部门了解到,尽管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正在慢慢扩大,但它目前还没有被纳入日常监测体系中。江苏省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军告诉记者,气溶胶作为一种新提出的概念,近年来虽然已经逐渐进入有关部门的关注范畴,但对它的监测还只停留在科研阶段,更谈不上每天向公众通报。

  “所谓的气溶胶、细颗粒物,其实就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简称PM2.5。”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办公室主任、同济大学教授蒋大和表示,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与目前普遍监测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颗粒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相比,PM2.5由于颗粒更小、主要以气态存在,不容易被呼吸道所阻挡,进入人体内部更深,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又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日本环境省2007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大气中可入肺颗粒物的浓度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那么在此后5天内,部分65岁以上老者的呼吸系统疾病会加重,这个年龄段人群中因患哮喘或肺炎等疾病而死亡的几率会升高1.1%。

  除了吸入后对人体伤害更大外,由于直径更小,在同等面积之内聚集的数量更大,作为凝结核而凝聚的水汽更多,就会使得天空显现出“灰蒙蒙”的视觉效果。据悉,目前除了长三角外,因细颗粒物数量增加而影响空气质量的情况,同样普遍出现在珠三角等国内许多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蒋大和告诉记者,PM2.5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达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目前在美国等地,已经建立起了关于细颗粒物的日常监测和公众通报制度。但在国内,对它的监测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至今仍未有法规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公布相关监测数据。除了缺乏政府引导和扶持,相对复杂的监测要求,也让许多地区裹足不前。“要让这个危害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现形,乃至最终改善我国的大气状况,国家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细颗粒物监测标准和监测体制。” 

如果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记录
欧陆科仪(远东)有限公司 2018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8 EURO TECH (FAR EAST)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