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滚动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咨询 > 环保动态
 
泥石流频发是谁惹的祸?
 
  发布日期:9/7/2010 来源:资源网
字体调整  
 
 

  泥石流,一个可怕的字眼,它具有暴发突然,历时短,搬运能力、冲击能力和淤积能力都很强的特点,所以往往造成重大损失。 

  8月8日凌晨,甘肃舟曲县爆发中国近年来最惨烈的泥石流灾难,三个村庄被吞没,三分之二的县城被浊水浸泡,千多人死亡与失踪。仅今夏以来,类似于“舟曲惨祸”的,就有甘肃天水、陇南,陕西岚皋,广西容县,贵州关岭,云南怒江贡山,四川映秀、汉源等数十个市县,相继发生死伤程度不同之山体垮塌、滑坡、泥石流等由天灾诱发的惨剧,其结果令人感到悲痛万分。据国土资源部公布,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 

  然而长歌当哭是须在痛定之后的。面对一次又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不能在灾难中麻木,只能更加警醒并反思!这些灾难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避免?如何才能避免在其他地方再次发生? 

  不能只怨“天”不尤“人”! 

  我国是一个泥石流频发国家,尤其是在西北与西南地区,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均很大。   

  随着救灾和灾后重建不断进展,确认死亡的数字不断上升,舟曲这个原本为人所知之不多的陇南小县城成为媒体集中报道的对象,许多围绕着这次泥石流的背景情况也被暴露出来。通过这些资料展示的舟曲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笔者认为,这个造成巨大伤亡的泥石流,最少也一半是天灾,一半是人祸,甚至人祸成分大于天灾成分。我认为,政府部门公布地质灾害的原因,在分析自然因素的同时,也必须在“人”的方面找找原因。比如巡查监测、群测群防、技术应对、预警预报等。 

    不可否认,今年之所以灾害频发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百年不遇的极端气候是重要因素之一。去冬至今夏,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南生态脆弱地区先旱后雨,地质条件短期内发生了剧烈变化,导致山体失稳,隐患增多;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波及范围内的一些高山区山体岩石破碎,为泥石流形成创造了条件……这些都是客观原因。然而,我们也不得不反思主观上的因素,国土资源部门多年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灾隐患排查所列出的危险区、隐患点,是不是都纳入了当地政府的巡查监测工作内容;行之有效的群测群防措施,是否真的落到了实处;重大项目须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各类开发须开展环境影响性评价等规定,在各地的开发热中是否得到了贯彻执行,等等。客观因素具有不可控性,但主观上的重视,却可以防止灾害造成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痛定思痛,我们必须接受地质灾害频发教训。只有保护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搞好关系,才能有效抵御各种自然灾害。我们不能总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怨天”不“尤人”,用“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回避人类的责任。 

  但是,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也在提醒我们,与事后救灾相比,事前的防灾或许更为重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增大,洪水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随之上升,因为自然的异动而造成的灾害确实属于“天灾”,事后过多的抱怨和质疑显然不够理性。对于应对灾害更为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如何预防灾害或者减轻灾害发生的风险。   

  灾害频发是谁的错? 

  全国各地泥石流的频频发生,更是在警示着人们:形成是天灾,诱发是人祸!据笔者调查研究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人祸”原因: 

  原因之一:过度的森林砍伐。人们对于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了地表的恶化,从而会导致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增加。例如:甘肃南部的舟曲曾有“陇上江南”之称,而从“陇上江南”到泥石流多发地,舟曲只用了短短半个世纪。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当地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贡献”了上百亿立方的木材,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相当严重,由此导致生态环境渐趋恶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土难固,失去植被的山体逐渐风化流失,自然灾害频发,地质灾害加剧,每遇狂风暴雨就会出现泥石流甚至塌方。 

  原因之二:过度的开发。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快速发展,但由于对城乡建设、农村居民点建房和工程建设的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重视不够,埋下了大量地质灾害隐患。还有很多地方劈山修路、切坡建房、造库蓄水,但工程防护措施不到位,也埋下一些地质灾害隐患。尤其是我国人多地少,山区占70%,一些<

如果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记录
欧陆科仪(远东)有限公司 2018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8 EURO TECH (FAR EAST) LTD. All rights reserved